在荆江之畔的湖北省公安县,一场跨越27年的精神对话正在上演。近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学院“荆江潮头”社会实践队踏上这片见证过抗洪史诗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寻访初心、传承精神的旅程。队员们深度对话亲历者、沉浸式探访纪念地,在历史回响中深刻体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亲历者口述:震撼心灵的洪流记忆
“怕,但守护家园更重要!”98抗洪亲历者舒兴富的回答铿锵有力。当年长江水位告急,他连续奋战16小时,在发现堤坝漏水的生死时刻,他纵身跃入激流,与队友用棉被和帐篷堵住管涌。火线入党、获评“见义勇为模范”的他却始终谦逊:“是所有人一起拼出来的!”

同样动人的是杨明国、胡从香夫妇的后方坚守。当抗洪部队急需为30多名战士供餐时,经营大排档的杨明国只答了一个字:“能!”他们将家变成补给站和临时安置点,热食、物资、床铺源源不断送往一线。夫妇俩“抗洪抢险拥军模范”的称号,正是军民鱼水深情的生动注脚。“一个‘能’字重千钧,后方‘众志成城’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队员小李感慨道。

精神地标巡礼:铭刻于心的岁月丰碑
在公安县“洪流”抗洪精神主题展馆,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救生衣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每一件实物都是无声的教科书,让抗洪精神从抽象走向具象。”实践队长陈同学表示。
荆江北闸外墙上,45.22米的水位线触目惊心。“这是75天建成的水利奇迹!”听着工作人员讲解,同学们为“分洪工程”背后的中国速度所深深震撼。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前,19岁的全国特等劳模辛志英创造“鹞子翻身碎石法”的事迹,让队员们看到了平凡岗位上“坚韧不拔”所能创造的非凡价值。“辛奶奶的故事启发我们,在专业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创新和韧劲。”张同学深受触动。

李向群纪念馆内,一个年轻的生命照亮了精神传承之路。1998年,战士李向群带病坚守荆江大堤,十数次晕倒仍不肯下火线,最终将20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抗洪战场。如今,向群中学的学生们担任志愿讲解员,清澈童声讲述英雄故事。“李向群烈士与我们年龄相仿,他的选择让我深刻思考‘担当’二字的分量。他用生命诠释了‘敢于胜利’的最高境界,这份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无比强大。”队员赵同学在纪念馆留言簿上郑重写下感悟。

青春答卷:新时代的精神接力
队员们系统整理实践资料,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抗洪精神”展开讨论,形成实践报告。“站在45米水位线下,才真正懂得‘众志成城’的生命防线意义。”队员们的心得字字饱含真情。
此次实践是计算机学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抗洪精神的24字内涵,在实地探访中变得无比鲜活厚重。队员们从抗洪亲历者的讲述中感受到平凡人的伟大,从历史足迹中领悟到抗洪精神的深刻内涵。“荆江潮头”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表示,将把抗洪精神内化为成长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迎难而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青春力量。抗洪精神的火炬,必将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